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论文 > 人文社科 > 文学 > 浏览文章

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论文

作者:小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15 阅读:

关于语词的音和义的关系,德国语言学家W.V.洪堡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过很精彩的说法:“有三个原因促使一定的语音与一定的概念相联系”, 以下就是由常梦网为您提供的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的模仿”。“第二种方式是非直接的模仿,即不是直接模仿声音和事物,而是模仿声音和事物所共有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象征指称方式……通过这样的途径,导致类似印象的事物便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第三种指称方式的根据,是通过所表达概念的类似性而形成的语音相似。像上面谈到的第二种指称方式一样,意义相似的词也获得相似的语音……根据这种指称方式,概念和语音在各自的领域里得到类推,从而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类推指称方式。” 直接的模仿范围是很有限的,洪堡特说:“他很少与纯正有力的语言意识共存,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完善逐渐销声匿迹。”后两种指称方式则制造了大量的语词,奠定了词汇系统的基础。

这种观点和中国传统语言学是十分相近的。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概括的“六书”的“假借、谐声、转注”,刘熙在《释名》中试图“论叙指归”“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的“声训”,北宋王圣美和清代乾嘉诸子所阐发的“右文说”、“因声求义”以及近人杨树达、沈兼士等人的有关发挥,都是认为语词的音义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徐通锵在总结中国学者的这一思想之后指出:“直觉性、联想性和系统性,这是在研究编码理据性时必须考虑的三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直觉性是基础,联想性是扩大编码的途径,而系统性则是理据性字族的结构原则。” (p287)按我的理解,直觉性是声音的映像,联想性是“因音生义”和“因义生音”,系统性则是假借、转注、叠音、联绵字、四声别义及其他异读别义等“音义相生”的规律。

“因音生义”就是洪堡特所说的“类似印象的事物”“获得了大体相似的语音”,用汉语的习惯说法就是:在已有的音义组合的基础上用相近或相关的语音来表示一个相近或相关的意义。属于这类造词法的有下列各种:

《释名》中的大量“声训”(“负,背也”;“福,富也”)和《说文》中的大量“亦声”(“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会意,亡亦声”),都是这类近音滋生的近义词。王力先生1978-1980年先后发表的《同源字论》和《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对这类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详尽的分析,他为同源字下的定义是:“凡音义皆近,音近义通,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3]他说的滋生词和同源字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的说法。他把同源字分为完全同音的(如鱼——渔,合——盒,受——授);声韵相同声调不同的(如家——嫁,坐——座,弟——悌);双声的(如内——入,辨——别,迎——逆);叠韵的(照——耀,茶——荼,见——现)。从滋生的角度出发,他把滋生词分为“转音的”(如“背——负,内——入,辨——别”)、“同音不同调的”(如家——嫁,弟——悌,陈——阵)和“同音不同字的”(如鱼——渔,合——盒,兽——狩)。王力的同源字、滋生词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上古时期的“因音造词”是非常有效的[3]。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点阅读

网友最爱